《投资者网》李明庆
近期,刘翔卸任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一职。在刘翔任职总经理的4年时间,光大保德信基金的规模曾冲至千亿门槛,短暂高光后又滑至如今的783亿元。
期间,其推行的“固收+”使得这家基金公司轻权益重固收,与此同时由于股东方光大证券近几年的麻烦缠身叠加同行的竞争,也让这家公募虽历经20余载的征程,仍旧在一众券商系公募中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
如今随着刘翔卸任,这家老牌资管机构再次站在十字路口,会如何抉择,是选择沿用此前的“固收+“战略,还是向权益领域倾斜?
老将落寞退场的背后
此前被光大系委以重任的刘翔落寞退场。
4月16日,光大保德信基金发布了高管变动的公告,总经理刘翔因个人原因于15日离任,公司的副总经理贺敬哲代任总经理。
老将离场之际,坊间传闻刘翔是被免去党组成员职务后才提出离职的,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每况愈下是其离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为人熟知的是,此前刘翔入职光大保德信基金时,这位老将被光大系寄予厚望。
将时间倒回2020年6月份,彼时从前海开源基金离任的刘翔成为光大保德信基金一员,就在次月刘翔被火速提干为公司总经理。
成为总经理的同年,刘翔迎来了其职业高光时刻。成立十余载的光大保德信基金在2020年年底,管理规模第二次突破千亿冲至1068.57亿元。
2021年7月下中旬,光大保德信基金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文章《黄浦江畔再出发——这家十七年公募老店如何焕发新活力》,刘翔的意气风发显而易见。其认为经营中需要不断自我革新,才能更高效高质地为客户打理财富,这也是光大保德信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过,刘翔的高光并没能在2021年得以延续。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光大保德信基金规模滑落至979.01亿元。
在接下来的几年,光大保德信基金可谓每况愈下。从管理规模来看,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818.56亿元、811.43亿元、756.49亿元。到2025年3月末的规模为782.50亿元。
由于刘翔上任后极力推行“固收+”战略,使得这家公司的产品类型中,债基规模占据半壁江山。
根据天天基金网,2020年至2024年年末,债基的规模分别为507.57亿元、444.76亿元、488.45亿元、525.2亿元、449.26亿元。到2025年3月末,债基规模为496.75亿元。上述阶段内,债基占据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47%、50%、60%、64.7%、59%、63%。
也就是说,在刘翔任职期间,其不遗余力推行的战略使得这家公司权益产品不突出,同时固收产品的规模也并不稳定。
权益之殇
“雷声大雨点小”是对光大保德权益布局最为贴切的描述。
2025年刘翔在代表光大保德信基金的新年展望中提及,无论从历史纵向比较还是横向和全球股票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估值性价比凸显。政策的积极定调将持续修复市场对经济稳增长的信心,经济企稳回升后,权益市场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双升阶段。
与其对权益市场的信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任职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的期间,权益是这家公司极为明显的短板。
从规模来看,2020年到2025年3月末,光大保德信基金的股基规模分别为45.46亿元、41.15亿元、30.4亿元、31.95亿元、24.09亿元、24.96亿元;同一时期的混基管理规模分别为170.62亿元、245.78亿元、111.37亿元、74.39亿元、59.24亿元、61.83亿元。
从这家公司的产品来看,天天基金网显示其混基的数量为67只(A/C/E类份额分开计算,下同),近一年收益率(截至5月14日,下同)为负的基金有30只,其中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选混合C、光大保德信均衡精选混合A的收益率分别为-19.37%、-18.88%。
同时,股基的数量仅为10只,其中有4只基金收益率为负。从指基来看,仅有两只,即光大中证500指数增强A、光大中证500指数增强C。
而在上述三类产品中,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就有48只,其中股基3只,混基45只。
从光大保德信基金发行权益产品的频率来看,这家公司对权益领域的忽视程度可见一斑 。
根据梳理,79只产品中,有13只在2021年成立;2022年成立的产品有5只;2023年为25只,2024年为0只。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的下半年,得益于924行情,此前表现不佳的权益产品大放异彩。
去年11月末,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表示“今年的基金发行从9月24日起发生了较大变化。9月24日之前,A股市场表现较为疲软,当时卖的基金主要是固收类基金,权益类基金非常少;9月24日之后,债券类基金发行量开始减少,而权益类基金发行量开始增加,特别是ETF的发行量比较大,成为基金发行的主要增量。”
不少基金公司更是借此实现规模上涨,比如指基大户国泰基金,其在去年6月末指数基金的管理规模为1350亿元,而到去年年末的规模已经涨至1749亿元。总体的规模从6556亿元涨至6876亿元。
或许,将“固收+”置顶的光大保德信再一次失去了机会。
同时这家基金公司的多位基金经理有“一拖多”现象。比如,基金经理沈荣,黄波的管理规模分别为337.66亿元、158.74亿元,是这家基金公司顶梁柱般的存在,从二者的过往履历来看,是固收领域的“老手”。从管理产品来看,债券基金之外,也是部分权益产品的基金经理。
落后于其他券商系公募
内部战略失效,再加上外部“挤压”,使得这家券商系公募极为黯然。
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163家公募机构管理总规模合计约32.41万亿元。从派系来看,2024年管理总规模居前3的机构派系为券商系(18.6亿元)、银行系(约6万亿元)、信托系(约3.38亿元)。
而券商系的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在整体的公募机构中占据前三甲,前10中券商系公募占据8席。
光大保德信基金成立于公募行业飞速发展的2004年,20载的发展,截至2024年在一众公募机构中排名67。同一年成立的券商系公募华泰柏瑞基金规模已高达6352亿元。东方基金也在去年1季度跨入千亿门槛,排名均靠前。
同时,比如鹏华基金、华安基金、东证资管等后浪们也早已在管理规模上超越光大保德信基金。
众所周知,券商系公募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此前有业内人士指出,券商系公募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高且机制相对灵活。资源禀赋方面,券商股东不仅能带来研究、直销资金上的支持,券商营业部的众多客户也能给旗下公募带来代销业务上的支持。
从股权结构来看,光大保德信基金股东方为光大证券和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持股比例分别为55%和45%,可谓背景雄厚。
那么,背靠光大证券的光大保德信基金为何历经20年仍旧“长不大”?
从当前光大保德信的核心人员来看,董事长王翠婷、代任总经理贺敬哲以及副总经理龚俊涛都是光大证券的人。
人员关联度高的背景下股东方的动向也会传导至子公司。而从光大证券来看,近几年可谓焦头烂额,踩雷MPS之外,业绩不稳,人员上也极为动荡。
当下,光大保德信基金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继续沿用此前的战略,还是转舵权益,值得期待。(思维财经出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