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妇科论文及文献中竟然出现“男性病例”?
近日,一篇2017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某护士发表于《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上的论文引发热议。该论文称选取了子宫肌瘤患者80例进行研究,其中竟然包括男性患者数十例。
据北京日报报道,如此明显违背常识的谬误竟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医学论文中,在中国知网上还有多篇涉妇科论文中出现男性病例。由中国保健协会主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中国医药指南》,甚至在不同论文中先后出现“男性宫颈癌患者”和“男性高危产妇”。
5月6日,《中国医药指南》杂志社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称对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并制定了整改措施。
多年来,在片面的评价体系下,论文代写、代发已然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可每次曝光后,作假论文被撤稿,所在单位发通报表示“零容忍”,涉学术不端的作者被降职或解聘,不正之风却并没被遏制。
贻笑大方的文字能在有正式版号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出版机构的结构性失察恐怕难辞其咎。这也反映出,论文灰产繁荣绝不只是少数作者“急功近利”或“心存侥幸”的结果,以往出事后总是完美“隐身”的学术期刊,也该搬出来查一查、晒晒阳光了。
期刊编辑是论文最重要的“把关人”,理应将事实差错尽可能地拦截在版面之外。偶尔出现一些因难以短时间内验证或隐藏在复杂实验过程中的谬误,读者也能谅解。问题在于,涉事论文多次出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这样非专业人士都能辨别的常识错误,显然编辑并没有仔细审读。从写作到发表,俨然草台班子在把控。
何况,一篇学术论文想要见刊,除了编辑认可以外,一般应通过两位以上同行专家的评议,以保障研究的价值和结论的可靠性。在此次被曝光的涉事论文一事中,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本妇科内分泌领域的学术期刊,又涉及重要的临床医疗实践,《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究竟有没有实行严格规范的评审机制、论文有没有信度给相关医护人员做参考,也要打上问号。
此外,主管和主办单位在政治和技术上对学术期刊都负有领导和监督的责任。涉事的几本期刊被曝长期出现在各类中介推荐的“收费合理、出刊快、可代写”的红榜中,违规操作可能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期刊与中介的利益链条是如何形成的、主管主办单位又如何毫不知情或“不闻不问”,也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破五唯”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使人才评聘回归到科学、人性的轨道上来。但在具体执行中,一些地方、基层单位对“破五唯”领会不足,短时间内又难以制定新的标准,导致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顽疾仍在,甚至变本加厉。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要彻底斩断论文灰产的利益链条,仅仅对作者一方用力是远远不够的。眼下,对国内期刊而言,只要不涉及红线,一般少有被停刊的压力,只有营收的苦恼。这也导致部分学术期刊在运营中背离了传播科学与真理的办刊初衷,成了“无视质量、给钱就发”的利益筹码。
只有惩罚得痛了,才能刹住歪风邪气。比如,一些学校、学术机构发布的“学术期刊黑名单”正在逐渐扩大影响力,将问题期刊从评职称、评奖的各项标准里剔除。若能由有关部门牵头制定学术期刊的信誉评级和加减分标准,建立对问题期刊合理的清退机制,也能倒逼各类期刊更爱惜羽毛。
说到底,比起追问“男性患妇科疾病”的论文是谁写的、为什么要写,这样荒唐的“学术垃圾”是如何让学术期刊的运作机制一环环失效、最终顺利见刊,更值得社会较一较真。
撰稿 / 公羽(学者)
编辑 / 柯锐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