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蔡俊
2024年,医疗行业继续在复杂的市场变化中找寻自身路径。
一方面,大健康的热潮一度让市场认为消费医疗将成为趋势新红利。但纵览相关赛道的上市公司年报,这种红利的兑现远未到来。
另一方面,“卷”仍是国内医疗行业避开不了的关键词。但有些企业发现机遇,将目光投向海外。与其国内与同行互相“卷”,不如开辟一条新蓝图。
最后,当下的医疗行业是否没有细分赛道处于红利期,答案是否定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当市场还在迷茫时,敏锐的资本早已行动。
疫苗消费“变天”
疫苗行业的高光时刻,终结于疫情结束。自此之后,市场曾认为消费品类疫苗将接过成长大棒。但如今看来,事与愿违。
2024年,智飞生物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0.7亿元、20.18亿元,各自同比下降50.74%、74.99%。该企业表示,其主要产品受民众接种意愿下降、市场需求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推广工作未达预期。
众所周知,智飞生物的核心产品是代理默沙东的HPV疫苗。目前,该疫苗分成二价、四价、九价等品类,每个数字代表覆盖的病毒类型,该企业是国内唯一全品类的厂家。
当行业龙头下坠之际,疫苗产品可能真的“变天”。过去,女性接种群体支撑起HPV疫苗庞大的消费规模,但时过境迁,各种因素造成当下疫苗似乎“卖不动”了。
2024年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默沙东表示因库存高企,减少对智飞生物的HPV疫苗出货量,并认为中国销售额下降将持续至2025年。库存高企传导至财务报表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应收账款的压力。
2024年,智飞生物应收账款162.73亿元,较期初的 270.59 亿元下降39.86%。尽管如此,该企业副董事长蒋凌峰,于今年3月公开表示:“疫苗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需要大量研发资源的投入。近些年疫苗企业回款难给行业资金链带来了巨大压力,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疫苗行业的“变天”为何如此迅猛?各家厂商有自己的看法。
沃森生物在年报中,就强调受国内人口结构整体变化趋势和市场竞争加剧等影响,其产品收入明显下降。2024年,该企业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21亿元、1.4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1.41%、66.1%。
沃森生物的核心产品之一,为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主要适用于6周龄至15月龄的婴幼儿。近年来,国内出生率有明显调整,因此成了该企业的业绩归因之一。但硬币的另一面,老龄化加速和宠物经济的快速崛起,也并未拉升相关疫苗品类。
2024年,百克生物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29亿元、2.3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2.64%、53.67%。该企业主营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老年人群。
本来,市场认为伴随老龄化加速,该品类的前景广阔,但现实就是如此反转。老年人口的消费力大相径庭,几乎没有厂家预判到这点。
2024年12月,智飞生物与GSK(葛兰素史克)签署《独家经销和联合推广协议补充协议》。前者修改经销带状疱疹疫苗的采购金额,由原来平摊到每年的“化整为零”转为约定总价的“化零为整”。
不只银发经济意料之外,曾被寄予厚望的宠物经济也有类似情况。高盛在报告里统计,2024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儿童规模。因此,狂犬类疫苗的市场空间看涨,该赛道的第一梯队代表为康泰生物。
2024年,康泰生物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52亿元、2.02亿元,各自同比下降23.75%、76.59%。报告期内,该企业获批“四针法”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完成国内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准入,实现销售额3.37亿元。
创新药众生相
创新药行业,有厂家向上生长,也有厂家努力平衡盈亏。
2024年,创新药“新贵”信达生物实现总收入94.22亿元,同比增长51.8%;两项利润指标,Non-IFRS净利润和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分别为3.3亿元、4.1亿元,首次达成双指标转正。
能实现利润转正,从收入端看有双重因素加持。首先,报告期内信达生物的产品收入82.28 亿元,同比增长43.6%。仅第四季度就超20亿元,同比增长超25%。该企业指出,高增长得益于PD-1药品达伯舒的强劲增速,以及丰富的新产品组合贡献新驱动力。
其次,同期信达生物的授权费收入约11亿元,较2023年的4.47亿元有明显增长。特别是该企业与驯鹿生物之间的“权益换股”交易,单笔确认金额6.9亿。
实际上,信达生物的向上生长验证了创新药行业的一个事实,即产品的市场潜力相当巨大。潜力来自两个维度,一个是基于庞大患者基数的支付购买,一个是高密度、高资金的技术授权交易。
2024年,复宏汉霖的营收、净利润分别为57.24亿元、8.2亿元,各自同比增长6.1%、50.3%。报告期内,该企业六款产品收入合计49.3亿元,同比增长8.3%。同期,该企业还有一笔授权许可收入,主要是来自与Intas合作斯鲁利单抗确认的2.3亿里程碑收入。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复宏汉霖对研发开支进行资本化。报告期内,该企业资本化研发开支总计8.05亿元,较2023年的3.15亿元有明显增长,与全年净利润相当。
换言之,国内创新药仍在探寻一条从高研发投入到商业化,最终盈利的模式。过去,资本青睐创新药企,致使后者在估值泡沫中得以实现未盈利上市。如今,创新药企意识到走通商业化才是马拉松的终点,但这条路眼下又因同行都在“卷”价格显得无比艰难。
以信达生物的达伯舒为例,2024 年该药调整为每支1080元(100mg/瓶),相较于之前同规格的2843元,降幅达62%。而与行业中芸芸众生有所不同的是,百济神州走出了自己的路径。
2024年,百济神州的总收入38.1亿美元(约278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产品收入38亿美元,同比增长72.6%。营收的高增长带动利润改善,全年净亏损6.45亿美元(约47亿元),同比减少26.9%。
之所以能在同行都“卷”价格之际突围,仍得益于百济神州海外商业化的成功。该企业核心产品百悦泽的全年全球销售额26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以第四季度为例,该药品在美国和欧洲的销售额分别实现6.16亿美元和1.13亿美元,各自同比增长97%和148%。
血液制品风光正好
当医疗产业踌躇之际,血液制品赛道呈现另一番景象。
2024年,赛道龙头天坛生物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32亿元、15.49亿元,各自同比增长16.44%、39.58%。仅第四季度,该企业的营收就达19.59亿元,同比增长69.06%。
血液制品的比拼,本质是血浆站和采浆量的比拼。多一个浆站,甚至多一吨血浆,就是多一份收入。因为国内严格管控血液制品,所以对上游血浆站的建设批复也采取谨慎态度,甚至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新批。直到2022年,口子才重新打开。
时代再度开门后,天坛生物成了最大的红利受益者。截至2024年,该企业85家在营单采血浆站采集血浆2781吨,同比增长15.15%。同期,上海莱士、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的采浆量分别约1600吨、1586.37吨、630.6吨。
2024年,上海莱士的营收81.76亿元,同比增长2.67%。同期,华兰生物、博雅生物的血液制品业务实现营收32.46亿元、15.14亿元,同比增长10.91%、4.32%。
血液制品的赛道,各家都实现增长,但增速各有不同。明面上的变化是采浆量的增速比拼,而内核是考验每家企业实控人的操盘能力,尤其是那些新入主的资本方。
2023年,海尔集团成为上海莱士的实控人。2024年底,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生物公告,筹划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但之后,海尔生物和公司终止该重组事项,原因是“本次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尚未能形成相关各方认可的具体方案”。
今年3月,上海莱士公告将以42亿元现金全资收购南岳生物,标的是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证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2024年采浆量278吨。
另一家博雅生物,早前由华润医药收购入驻,之后剥离复大医药、天安药业等非血液制品业务。2024年,该企业通过并购绿十字新增4个血浆站。
从海尔到华润,国资均看重的血液制品赛道还将有多大的红利释放,我们拭目以待。(思维财经出品)■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