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用DeepSeek推荐的人,已上当

内容摘要来源:36氪找DeepSeek查数据、搜店铺、求种草,很可能会换来一通胡说八道。文|梁湘编辑|杨梅来源|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封面来源|IC photo自打DeepSeek出世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找它问东问西。就连投资人傅盛

来源:36氪

找DeepSeek查数据、搜店铺、求种草,

很可能会换来一通胡说八道。

文|梁湘

编辑|杨梅

来源|真故研究室(ID:zhengulab)

封面来源|IC photo

自打DeepSeek出世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找它问东问西。就连投资人傅盛也在感慨,传统搜索引擎的黄昏已至。根据他的小道消息,谷歌的搜索量已经急速下降,尤其教育品类几乎被AI搜索干趴,下降了40%。

但AI可能会辜负你的信任。它语料库里,充斥着一些营销号锻造的广告。那些看似条理清晰言之有理的回答,参考的或许只是互联网角落里一篇并不权威的营销文。找它查数据、搜店铺、求种草,很可能会换来一通胡说八道。

DeepSeek,你还敢信吗?

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想体验一下当地特色应该怎么做?DeepSeek横空出世后,很多人开始尝试让它来拿主意。

80后正哥,最近就被DeepSeek种草了一次。正哥曾在日本打拼数年,如今回到北京,在一家金融公司做经理。每当傍晚下班之际,正哥总想像在日本时那样去居酒屋小酌几杯,但他对北京的小酒吧并不熟悉。得知DeepSeek可以精准地推荐商铺后,正哥尝试问了问。

深度思考34秒后,DeepSeek给出了答案。正哥根据推荐,选择了第一家酒吧,结果并没有踩雷。这家店处于北京CBD核心商圈,环境不错,价格也比预想中便宜。他点了份四杯精酿的套餐,只花了90元。

像正哥一样,尝试让AI做消费决策的人,已经越来越多。“DeepSeek,请推荐一款今年的电动汽车”“豆包,敏感肌要用什么面膜?“KIMI,出一份长沙的美食攻略”……遇事不决问AI已经成了许多网友的购物新习惯。

比起种草社区上分不清到底是个人分享还是商单合作的笔记,DeepSeek之类的AI推荐,似乎带着一份不带偏向的客观真实,看起来更为专业。比如推荐一款护肤品时,DeepSeek就从美白效果、抗老成分、保湿力等多个方面切入,宛如护肤达人。

消费者热捧,商家自然也嗅到风向,把“DeepSeek推荐”当作了最新营销标签。不久前,上海的一家日式拉面,就把“DeepSeek推荐”的牌子摆在了店门口。模仿者纷至沓来,从奶制品到电子品到汽车,“DeepSeek推荐”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商家的宣传文案。

“DeepSeek推荐”之类的AI推荐真的靠谱吗?一些消费者抱有疑心。比如有用户发现,接入满血版DeepSeek的腾讯元宝,疑似植入广告、夹藏自家私货:询问移机事宜时,被推荐了58到家与快回收平台;检索房屋漏水的处理方法时,被推荐腾讯云智能防水检测服务。

对此,腾讯公关总监回应称,是因为开了联网搜索的AI,参考了一篇相关公号,才给出了这种回答。

相比腾讯元宝的谨慎,有些平台的大模型在商业化上的步伐则迈开了很多。有人发现,在某智能体里询问买茶事宜,AI会直接推送电商平台的商品链接,都不用跳转,点击即可下单购买。

可见,AI推荐被商家暗箱操作,并不是空穴来风。

就算没被商家干涉,AI推荐本身也是“AI幻觉”的重灾区。AI幻觉,指大语言模型编造出,它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甚至看起来合理或可信的信息。就比如上文提到的,80后正哥被DeepSeek推荐的啤酒吧。仔细核对后,他发现去的那家店名被写错了。而如果当天他运气不好,挑选了推荐的第二家店“闹天宫精酿”,他会发现,这家店根本不存在。

除去编造信息外,面对真正专业领域的信息,DeepSeek的推荐也不尽人意。精通摄影的网友发文表示,当自己向DeepSeek询问适合入门的照相机时,它所推荐的佳能Rebel T7 、尼康D3500、索尼a6000等等,基本都是已经停产的老古董。“你想买都不一定能买到。”

看来,“DeepSeek推荐”并不是真的可靠。加上前段时间,诸如“顶流男星豪赌十亿”“路易吉自杀”“梅西去世”等假新闻统统出自AI手笔。AI推荐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开始塌房了。

AI营销,猛赚商家们的钱

普通商家到底如何攻陷DeepSeek?猛一眼看上去,这似乎是个技术难题,但一旦摸清了AI模型的底层逻辑,就有机可乘。这也为部分商家开辟了一块新的营销阵地:尝试通过AI搜索结果优化,从而提高自身品牌或者产品在AI回答中的曝光度。

在汕头创业的徐某,为了提高自家玩具品牌的销量,就在网络上找到了一家SEO优化策略公司。

所谓SEO优化策略,简单的说,就是品牌方通过优化关键词、本文链接等等,在不买广告位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知名度的手段。

本质上,AI推荐是抓取语料进行生成的,无论是权威机构的严谨论文,还是网友自发的主观内容,都有可能成为AI参考的资料。只要把握住AI搜索的核心关键词,定向地发布在网络上等待被捕捉,就能通过数据的伪造、注入,完成了一场对AI推荐的污染。

更为关键的是,一旦一批账号在网络平台广泛炮制不实信息,造成虚假内容扩散,被AI错判生成回答后,这些回答将再次加入内容循环,进一步被其他的AI搜索所参考,扩大影响面。

在某SEO网站添加了客服后,客服并没有直接回答徐某的疑惑,而是直接丢了几个网址让他自行学习。

网址里,该SEO优化策略公司介绍自己开发的软件可以通过优先找到行业的通用疑问句,挖掘出关键词,插入客户的品牌优势生成大量文章,从而影响DeepSeek、Gpt之类的AI模型。最便宜的套餐里,生成1000多篇500字文章,仅需58元。

成本似乎并不高,但成交后,徐某却发现这场AI营销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首先,付费后,商家只是提供了自家软件的使用权,虽然有教程,但一切都得亲力亲为。尤其是生成关键词功能,虽然软件会帮忙处理,但不具备内容审核能力的徐某,并没有办法判断关键词质量。

其次,是文章发布问题。虽然客户声称,软件生成1000多篇文章,耗时不到10分钟,但这些文章需要客户自己发布。也就说是,徐某需要亲自在小红书、百家号、微博等各平台手动上传发稿,耗时耗力。更别说,某些平台徐某根本就没注册过账号。

尝试注册完百家号后,徐某才发现,这个平台每天最多只能发布5篇推文。一千篇文章,徐某得自行上传200多天。但这就是商家自己的事情了。

最后,AI营销的效果到底如何,很难追踪归因。徐某后知后觉,自己可能成了被营销公司收割的一颗韭菜。

当然,徐某可能只是个例,要么他没找对人,要么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在另一些商家案例中,有的AI营销公司报出了3万多元的高价,声称可以选取更高权重的媒体进行信息优化,让客户的品牌得到更高的AI收录概率。但即便价格高出了不少,客服仍然保守回答,“无法确保您的品牌100%出现在AI的回答中。”

商业博弈从来都是一环套这一环,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迭新,AI搜索时代的营销范式,也从SEO迭代到了GEO(生成式引擎优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通过调整内容结构、语义关联、权威性信号等,让商家的营销内容被AI算法视为“可信来源”,从而提升品牌在AI生成答案中的可见性与引用优先级。

游戏规则不断在改变,看不懂这些词组没关系,消费者只需知道,自己手中的AI推荐越来越商业化就足够了。

AI也需要防火墙

面对可能被污染物料库的AI推荐,消费市场真的会出现潜在危机吗?这个问题其实需要两次拆分。

首先得判断,AI的到来,到底会对消费市场带来怎样的重构。

今年2月份,经济学家吴晓波用DeepSeek在短短十几秒内就找到了一家心仪的火锅店——DeepSeek浏览了48个网页,然后根据吴晓波个人的倾向需求,最终推理出了答案。

吴晓波认为,未来三年内,手机里一半的App会消失。携程、美团大众点评、淘宝、京东等可能都会成为DeepSeek背后的功能插件,不再作为独立APP被用户亲自开启。

目前用户在电商平台做购物抉择,往往要面对琳琅满目的橱窗进行大量选择——可能要翻好几屏,多方对比价格、查看评价,才能最终下决定。但DeepSeek却非常直给,比如你只用发一条“推荐周末情侣约会的去处,人均300元内”的语音,AI模型便会结合位置、热度、用户自身偏好等多种信息,几十秒内直接给出答案。有测试显示,使用DeepSeek的消费者,决策时长从平均12分钟缩短到了3分钟。

吴晓波的设想确实有一定的展望性。未来的DeepSeek,或许真的可以成为一个核心中央处理器,如同一位无所不能的超级管家,把所有服务都合并在了一起。届时,用户不需要下载各式各样的细分APP,只用给DeepSeek一个指令,需求就能被简单地解决。

目前传统APP正纷纷宣布接入AI功能。“接DeepSeek”渐渐变成国内互联网产品的投名状。但便捷化永远是科技焕新时代的重要职能,没人会拒绝拥抱这样的AI化可能。

再者,当植入广告渐渐成为一项新的盈利方式时,相关的法律策略也应领先一步做好规范治理。

这需要有关部门开发出具备AI内容识别技术的监管工具,能及时识别并阻断虚假信息,确保AI生成的答案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关法律,让AI时代的商业欺诈得到应有的惩罚。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已经制定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新规要求AI生成的包括文本、图片等内容,无论是展示还是下载导出等,都需要添加显著的提示标识,相当于给AI内容打水印,方便用户甄别。

可以设想的是,在未来,AI大模型进行付费推广时,或许也会被打上“广告推荐”的标签。考虑到过多的“广告推荐”会对用户体验造成干扰,是否会出现类似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模式,目前也未可知。这反过来又再一次要求消费者,在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信息中擦亮双眼,多方交叉验证以防利益受损。

这么一看,时代变了似乎又没变。任何技术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有商业能插入的缝隙与不对等的信息差。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滋味,再强大的DeepSeek也无法理解。

乐观一点,这是否也佐证了,AI智能不会、且永远不可能会对人类的地位产生危及。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将彼此迭新,且永无止境。而工具,永远只是工具。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