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光分杨枫:用科幻文学记录“历史微声”

内容摘要“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苏珊·桑塔格北方的沙尘,被风裹挟着潜入原本湿润的盆地。杨枫起身看向窗外蒙尘的春日,她的办公室在四楼,这个高度正好可以让她平视园中翠绿的树冠。不时飞过的鸟,将她的视线与思绪带向

“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苏珊·桑塔格

北方的沙尘,被风裹挟着潜入原本湿润的盆地。杨枫起身看向窗外蒙尘的春日,她的办公室在四楼,这个高度正好可以让她平视园中翠绿的树冠。不时飞过的鸟,将她的视线与思绪带向远方。

远方,对杨枫来说,一直是个充满诱惑力的词汇。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故乡新疆的星空到四川盆地的润泽,从亿万字符的“内陆深处”到无数光年之外的“科幻星云”,她一直向往着远方,也持续创造着属于一代人的“精神远方”。

长期以来,杨枫扮演着多重的角色——文学编辑、出版人、创业者、星云奖和冷湖奖发起人。但这些表面的标签都指向统一的内核——国内科幻文学的“指路人”。她创立的八光分文化,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跨度里,持续以科幻文学为切口,切分出一个横跨出版、影视、动漫、文旅的“多元宇宙”,成为行业内独树一帜的存在。

无论是在案头熬夜审核即将出版的科幻作品,还是奔波于美国圣何塞、英国格拉斯哥、青海冷湖等“科幻重镇”,抑或与不同的投资人探讨科幻+影视、科幻+文旅,杨枫沿着科幻文学的主线,为国内科幻产业持续拓展边疆。按照她的话来说,“我们是散播科幻火种的人,希望引领更多科幻力量的崛起。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科幻文学,记录更多的‘历史微声’。”

“历史微声”

2023年上映的电影《宇宙编辑部的故事》(Journey to the West)讲述了一家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科幻杂志——《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编唐志军,在杂志社日渐式微的当下,却依然几十年如一日地痴迷于寻找地外文明的故事。

这部现代寓言式的电影灵感来自于一本叫做《飞碟探索》的知名科幻杂志。在杨枫成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本杂志曾风靡全国,某种意义上开启了当时国内读者的“想象之门”。“我们那个年代,真的是百花齐放,伴随着诗歌、散文、小说的兴盛,科幻文学慢慢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视野。”

《飞碟探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成长于新疆内陆的杨枫,父亲是诗刊主编,她自己则是个十足的文学迷。

1991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杨枫进入四川文艺出版社文学编室工作。对她来说,文学既是生活风暴里的庇护所,更是一个进入更广阔世界的“护照”。

2003年,她加入《科幻世界》杂志,并一路做到了副主编。在做科幻编辑的这段职业生涯里,身处传统出版行业的杨枫经历了行业的剧烈动荡,她开始萌发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科幻平台的想法,这样才能支撑她走到更远的地方。

与此同时,一股新的潮流向她涌来——2015年《三体》获得雨果奖,以大刘(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作家加速进入国际视野;电影圈的投资人开始疯狂囤积科幻原创IP;以科幻为名的创业公司纷纷涌现。

面对剧烈的创作环境及市场环境变化,杨枫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决定离开舒适区,去外面闯一闯。于是,2016年她在成都创立了八光分,她既是创始人,也是一号员工。而公司名有一个很科幻的寓意——意指阳光到达地球的距离,杨枫说,“那也是孕育生命的距离。”

慢慢地,八光分聚集起了一批资深的专业人士和热爱科幻的年轻人,像是早年就读北大地球物理系并在加拿大学习电影的西夏、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读科幻博士的范轶伦;还有放弃上海外企工作的姚雪以及从今日头条项目主管职位离职的戴浩然,二人现在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力量。

在杨枫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成功策划了“光分科幻文库”“中国科幻佳作选”,同时出品了科幻MOOK《银河边缘》系列,以及国际著名科幻IP《神秘博士》官方小说系列,将中国科幻的触角伸向了英美主流市场。

公司成立初期,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之下,杨枫力排众议开启了一个后来足以写进中国科幻发展史的项目——《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历经半年访谈、拍摄与整理,这本60余万字的著作收录了杨潇、谭楷、流沙河等科幻“领路人”筚路蓝缕的故事。

“回溯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历程,有许多重要的人和事需要更好地被记录下来,这样在多年以后我们才会有可以仰望的‘一片星空’。这是我做《追梦人》项目最大的初衷。”杨枫说。后来以该项目为“蓝本”,历时七年,杨枫又完成了《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该系列入围了科幻界最高奖——雨果奖。

“历史,不应该只有一个声音。我希望用科幻去记录每一个独特的‘历史微声’。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虽然遭遇了不少阻力,但可以得到如此多科幻界前辈的支持,是我的幸运。”杨枫直言。

《中国科幻口述史》(全三卷),曾入围2023年、2024年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我记得采访结束后,大病初愈的流沙河先生欣然为我们题写公司名。周孟璞先生则是聊了整整一天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当时周老用颤抖的手翻开一个小小的电话簿,请我们写下各自的姓名,并微笑地说,我要把你们的名字写进日记。”杨枫回忆道。

“原创基因”

创业之初,杨枫便将“原创基因”注入了团队——坚持长期主义,大力挖掘并扶持原创科幻文学作品及科幻作家。在她看来,“没有优质的科幻文学内容,科幻产业就是无源之水,就无法形成连贯的产业链。原创,是我们这个行业的生命线。”

2019年初,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八光分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出版了青年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教师刘洋博士所著《火星孤儿》一书。这是八光分策划的第一本原创作品。

“这本书出版后正好赶上了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的热度,很快在科幻圈及影视圈引起巨大反响。我始终认为‘慢即是快’,这本书出版的背后是我们团队坚持精品思路的一个缩影。”杨枫分享道。

某种程度上,八光分是独树一帜的,虽然扎根成都,但却不囿于地域之限,早早就开拓了许多令业界羡慕的国际资源。像是杨枫作为中方主编与五获雨果奖的科幻大咖迈克?雷斯尼克合编的《银河边缘》中国版,现在已经成为国内优秀科幻作家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阵地。

在中文版的《银河边缘》上,每一期刊登7-10篇小说,一半是外国科幻小说,另一半则是国内的科幻佳作,“既兼顾美国版《银河边缘》里的优秀作品,也能够给我们国内的原创作者一个新的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1年5月开始,美国版的《银河边缘》还专门开设了一个栏目——“杨枫推荐”,将杨枫挑选的中文科幻小说推出英文版。这种新颖的合作模式不仅在国内尚属首次,国际上也不多见,开启了中文-外文科幻小说的双向出版和输出。“这个项目的确比我们想象得困难,但通过团队以及合作出版社的协力,我们能够为广大科幻爱好者持续稳定地提供一个创作平台,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像是八光分签约的青年科幻作家海漄,在2023年就凭借《时空画师》在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上荣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奖,也因此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而《时空画师》最早就是刊登在《银河边缘》系列的第9辑上。

“我们一直对自己的眼光很有自信,”杨枫表示,“海漄的所有作品版权均签约于八光分文化。目前,《时空画师》正与国内一线公司推进影视化开发流程。”

近几年,除了通过《银河边缘》等平台发掘新人佳作,持续推动更多国际出版机构与中国科幻的合作,杨枫还依托星云奖、冷湖奖等平台积极推出科幻新面孔。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创始人之一董仁威就曾感叹,“每年的星云奖获奖作品有一半都是八光分推出的。”

“跨界融合”

自2016年创业以来,杨枫就沿着科幻文学的主线,以内容出版为核心,开拓“科幻+”的疆域。

远在青海省海西州的冷湖镇,曾因石油而兴起,又因石油枯竭而陷入沉寂。这里独特的历史人文及地貌特征,给了科幻人广阔的想象天地。2018年初,机缘巧合之下,八光分与北京行知探索文化、青海火星小镇联合发起了冷湖科幻文学奖,广邀科幻作家来为这片广袤冷寂的土地书写历史。

“对科幻作家而言,在这里,会感觉看到了一个后人类时代,就好像真的进入了科幻小说里常常出现的被人类遗弃的世界。”杨枫聊起初到冷湖的感受,“冷湖这个地方之所以适合科幻创作,在于它‘既是历史,也是现在,更是未来’。”

2018年9月,首届冷湖奖颁奖典礼在冷湖火星营地成功举办,集齐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宝树、陈楸帆、江波等“科幻大咖”。冷湖奖在国内一炮打响,2019年第二届征文来稿量是首届的近三倍。除了科幻作家,电影编剧、导演、制片人,以及话剧、舞台剧的制作人等产业嘉宾也受邀参与其中。

对杨枫而言,推动冷湖奖的设立,无疑是一次重要的跨界尝试。“那段时间接触我们的影视制作公司特别多,大家都在探索‘科幻+’的蓝海在哪里。”

2022年冷湖影业正式宣告成立,专门做冷湖奖获奖作品的影视改编。与此同时,一系列科幻文学作品慢慢“出圈”,包括第三届冷湖奖中篇小说二等奖的作品《闭环》被著名推理作家周浩晖团队成功改编成剧本杀,同时也正在被改编成《冷湖37度》的大电影。

“探索‘科幻+’的根基必须源自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无论载体如何更迭——电影、短剧、舞台剧或主题园区,其本质价值始终在于文学性与精神性的深度挖掘、科幻审美的前瞻表达,以及科学性的逻辑支点。这才是科幻产业区别于其他领域的独特之处,也是其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杨枫坦言。

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基底以及对于品质的把控,如今八光分手握多个知名科幻IP——《三体》漫画版权全书十册已完成,获多国出版授权;包括《群星》《七国银河》《永恒列车》等多部签约作品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影视化进程。

谈及热门的“科幻+短剧”赛道,杨枫表示,“目前我们与成都和杭州的一些技术和制作公司在探索精品科幻短剧。虽然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传统的图书内容端,在短视频这个领域还需多学习多积累,尤其是年轻团队还需要更多的锻炼,但是对未来新领域的探索,我非常有信心。”

作为中国科幻文学高地的成都,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原著作者童恩正是地道的成都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也诞生在这里;除了董仁威、吴显奎、何夕等一批科幻名家,成都近年还吸引了包括迟卉、陈梓钧、万象峰年等在内的新一代科幻作家在此定居。

在杨枫看来,“成都拥有独特的产业发展优势,沉淀了丰富的产业资源,但目前依然缺少有力的产品支撑。我们最近密集地走访了一些城市,像是北京、上海、杭州、苏州等,感觉这些地方已经聚集了比较多的优质企业。我们希望成都的政策也好,产业基金也好,可以在更前端、更早期去对本地的‘科幻+’项目提供孵化支撑,真正实现跨界融合才是成都科幻的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张晓波 )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