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叶满山)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团队系统评估了西北地区融雪洪水风险并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为区域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理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我国西北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愈加频发。融雪洪水作为一种冰冻圈灾害,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研究团队利用1948年至2022年的全球陆面同化径流资料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自然-社会二元结构模型,构建了融雪洪水识别阈值模型和灾害风险评估框架。研究发现,过去74年间,西北地区的融雪径流显著增加,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山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融雪径流的峰值由4月提前至3月,流域洪水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新疆北部的融雪洪水虽然发生频次较低,但规模较大;而祁连山周边流域则以小规模但频繁的融雪洪水为主。
研究还表明,融雪洪水灾害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南疆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流域、三江源地区以及黄河中游的龙门峡至三门峡段。这些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地区占西北地区总面积的15.5%。研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量化了融雪洪水对区域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潜在威胁,为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表示,融雪洪水的时空变化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精准识别融雪洪水高风险区,有助于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工程布局,减少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灾害损失。研究提出的灾害风险评估框架,不仅适用于我国西北地区,还可推广至全球高山地区,为区域洪水灾害防范和应对提供科技支撑。
相关论文信息:
10.1016/j.geosus.2024.100261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