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活化 文旅融合——武汉老城改造新观察

内容摘要18条丰满的人物故事线,让汉口保元里上演的沉浸式戏剧《保元风云》每次刷都能解锁新结局;在黎黄陂路和昙华林来一次City Walk,享受着边逛边买边拍的快乐;走进汉阳铁厂工业遗址、武钢文化旅游区,感受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与辉煌…… 百年建筑被

18条丰满的人物故事线,让汉口保元里上演的沉浸式戏剧《保元风云》每次刷都能解锁新结局;在黎黄陂路和昙华林来一次City Walk,享受着边逛边买边拍的快乐;走进汉阳铁厂工业遗址、武钢文化旅游区,感受这片土地曾经的历史与辉煌……

百年建筑被编织成可触摸的时光剧场,千年文脉正与武汉城市发展的脉搏共振。近年来,武汉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快汉口历史风貌区、武昌古城等16个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记忆由此流动,时光得以新生。

老房新故事:可触摸的历史剧场

春光明媚,江汉关广场前游人如织。钟声响起,江风拂过,眼前云霞般的早樱片片飘落,身后的历史建筑群在阳光里静静伫立。这是一场春日花事与百年建筑的对话,也是游客们来武汉City Walk的首选打卡地之一。

樱花只开十天,而记忆可以永恒。

游客在巴公房子前拍照留影。记者 熊翔鹤 摄

2020年底,武汉出台《汉口历史风貌区实施性规划》,启动汉口历史风貌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项目。作为近现代建筑发展的见证者、武汉城市变迁的记录者,排布在沿江一线的100多座百年建筑焕新归来,再现着一幕幕历史云烟。

穿上民国服饰,拿一张《江城晚报》,跟随演员们在红砖瓦房间穿梭,回到20世纪30年代的江城武汉……每到傍晚,位于南京路西段的保元里巷口总会挤满观众,体验沉浸式戏剧《保元风云》。

建于1912年的保元里,是汉口极具代表性的老里分。里分,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恰如胡同之于北京、里弄之于上海。去年国庆节期间,保元里上新《保元风云》,贯穿130多个小戏点、18条丰满的人物故事线,让市民、游客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新玩法”。

武汉文旅集团城市风貌公司总经理田进说,《保元风云》将沉浸式戏剧、互动体验和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我刷了10遍以上,每一次重刷,都能解锁新的故事线。”资深玩家朱洪峰说,越深入了解,就越能体会到那段承载着家国情怀、风云变幻的历史。

一座建筑,一段往事。

站在鄱阳街、洞庭街与兰陵路交会处,砖红色的巴公房子像一条扬帆的船,横跨在马路中间,格外亮眼。这座当时汉口最大、最高级的公寓楼,由俄国大茶商巴诺夫兄弟1910年出资修建,由此拉开绵延数万里的茶叶贸易序幕。

今年春节前夕,以这幢百年建筑为蓝本匠心打造的巴公邸酒店首次对外开放。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住进一间融合古典与现代元素的套房,在充满法式风情的餐厅用餐,或者以清水红砖的墙体为背景,与百年洋房合影留念。

巴公房子项目设计总负责人肖伟告诉记者,此次保护修缮工程,不仅外立面“修旧如旧”保留历史建筑风貌,内部也尽最大努力留住巴公房子的“老底子”,先后整合应用了榫卯工艺、油漆底擦色工艺等10余项传统工艺,56万块红砖重现建筑的历史肌理。

包括江汉关、保元里、巴公房子在内,总面积6.02平方公里的汉口历史风貌区,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64处,各类文博场馆21家,优秀历史建筑128处,列入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的18处,占全市的90%。

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为这一城市文脉寻找“新思路”——对整个片区进行功能重置、生活重构和形象重塑,一排排砖红或青灰的老建筑被修缮、改造,融入现代生活。

老街新潮流:被点亮的时尚地标

漫步汉口历史风貌区街头,岁月在此沉淀、回望与交织。酒吧、咖啡店、潮牌店、饰品店等各式小店隐匿其中,不少游客闲坐街旁休憩。开放的历史文化街区让来客一窥城市更新带来的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的交融,也享受着边逛边买边拍的快乐,百年老街正重新成为“潮流”汇集地。

去年夏天,始建于1919年的民众乐园重新开业,这里曾是与上海大世界、天津劝业场齐名的中国三大娱乐场,著名戏剧家梅兰芳、周信芳都曾登台献艺。

“得知民众乐园开放,院团派了我去演出,当时心情特别激动。这是能代表武汉戏曲文化底蕴的地标,一定会有很多老戏迷去看。”武汉汉剧院“00后”演员文隽华说。

演出当天,跟文隽华印象中的传统剧院完全不同。民众乐园中庭区域近千平方米,舞台只占了一小部分,潮流时尚的装饰、多元艺术的设计、创新先锋的舞美,无一不展现着传统文化在现代空间里的新生。“那天观众们非常热情,二楼都站满了人,年轻人居多。”文隽华说,大家的欢呼声就像音乐节一样,很酷、很有活力。

对外开放仅半年时间,青年音乐派对、传统京楚汉剧惠民演出、沉浸式数字艺术体验、文创市集展览、VR探索体验等在民众乐园陆续上演,以文化引领商业,以潮流带动消费,这里迅速成为武汉的文旅创新场景和潮流商业爆点。

江汉关的钟声还在耳畔回响,轮渡已驶过长江。

长江对岸武昌的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亦是一处老城改造的代表。昙华林是明洪武四年形成的一条老街,距今600余年历史,汉口开埠后,传教士们在此传教、办学、施医,1200多米的街道集聚了教堂、医院、学校等50余栋老建筑。从2015年开始,武昌区启动昙华林3.7公顷范围的修建性规划建设。2019年,昙华林人文小镇一期正式亮相。

“彩色墙绘被暖阳加上柔光滤镜、百年老宅屋角风铃摇曳,历经修缮后,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梁一木,仍散发着多年前的气息。”武昌区古城保护中心副主任翟卫华介绍,近年来通过各种文创活动,昙华林每年吸引游客近千万人次,其中年轻游客占七成。

抬头可见五彩缤纷的涂鸦墙,风格各异、充满个性的文创小店,街头博物馆、城市书房、非遗体验馆、艺术交流中心散落其间。发展夜经济的运营思路也被充分应用,推出灯光秀、美学集市、国潮营地等内容,璀璨的灯火伴着悠扬的民谣,点亮了都市夜晚。

“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叠加,让昙华林以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底色,引领文艺新风潮,建设成为“主客共享”的休闲家园。

老城新气象:活起来的文化基因

昙华林的城墙光影秀讲述着武昌古城故事,不远处的黄鹤楼则在樱花季开启了限定主题灯光秀。“通过创新‘现代光影+真人演艺’的游园模式,让游客能沉浸式走进流传千年的文化传说,从全新视角感受今日江城的壮美与瑰丽。”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江萌说。

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是汉阳龟山上的晴川阁,另一侧山脚下便是古琴台。在汉阳,除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诗情画意,还有“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的知音文化,更有近代中国转型缩影的钢铁故事。

汉阳古城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于2022年启动1800米汉阳古城文化轴建设,以翠微路步行街为起点,建设汉阳树公园等6大景观节点,串联起西大街、显正街两条古老街道,一直延伸至汉阳江滩。

走进汉阳铁厂工业遗址群落,古朴精巧的砖红建筑迎面而来;归元寺的寺前广场整修一新,“荆楚道古今”建筑风格的远洋里商业街区未完全开放,已吸引不少游客拍照;发端于汉阳古城的归元庙会,至今仍在传承最浓郁的年味……工业遗存、百年老树、文化IP,都有机融入了城市发展脉搏。

青山区的钢铁印记则是新中国工业奋进的续写。来到武钢文化旅游区,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铁水的武钢一号高炉经过改建亮相,游客轻按触摸屏,便可以看到火龙从出铁口奔涌而来,重现过去铁水出炉的震撼场景。今年,这里还全新推出了春季参观线路,游客可以探寻武钢一号高炉、观看5G智慧炼钢、直击热轧生产工艺、品尝职工特色美食,体验一场工业探秘之行。

不论是千年诗词,还是百年钢铁,都在如今的江城重焕光彩。随着武汉三镇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建设,武汉独特的文化基因也伴着现代生活得以生长,成为流动在寻常巷陌的文明血脉。

汉剧青年演员邓诗洁会和同学们相约在老汉口散步,看看街巷里的戏曲主题墙绘和戏曲人物铜像,感受市井烟火与古老文化的融合;汉服爱好者们来到昙华林拍照打卡的同时,也会走进非遗工作室,挑选一件汉绣马面裙;非遗表演“打铁花”在改造后的青山正街上演,运用现代光影技术,再现新中国首炉钢水迸溅的历史瞬间……

不久前,2025武汉马拉松成功举办,共有4万余名马拉松职业跑者、爱好者参与。它仿佛一根串联古今的文化丝线,连接起江汉关、晴川阁、黄鹤楼、首义广场等地标。这场春日盛宴上,选手们一路跑来,樱瓣翻涌、古建典雅,江湖春色与厚重文脉相互辉映,正好诠释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