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化石为啥能扛亿年?全靠这套“埋藏Buff”

内容摘要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潘秋如的提问,

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潘秋如的提问,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发出第一百期手书回信。

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欢迎你进入“向科学家提问”小程序提问、留言。

?

读者潘秋如:亲爱的科学家,您好!我是一名6年级学生。在老师讲化石的时候,我就发现对化石非常感兴趣。可我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化石为什么不像小动物小猫小狗死去后没过几个月,它的骨头就会消失;而化石经过几亿年,仍旧是原来古生物的骨头,这是什么原理?

朱敏:你好!很高兴你对化石感兴趣。你的问题属于化石埋藏学的研究范畴。化石之所以能在数亿年后仍然保持古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是因为它们经历了特殊的化石化过程和稳定的保存或埋藏条件。而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的骨头则因为缺乏这些条件而迅速消失。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科学原理。

首先,化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系列特殊的物理和化学过程。当远古生物死亡后,如果其遗体被沉积物(如泥沙、火山灰等)迅速覆盖,就能有效阻止空气、水分和微生物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体中的有机物质会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替代,逐渐转化为石头般的物质。这个化石化过程需要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时间,才能形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化石。

其次,化石的保存条件也非常重要。化石被埋藏在地下深处,与空气、水分和微生物隔绝,从而避免了分解作用。此外,地球的构造运动(如板块移动、地壳抬升等)可以改变地貌,使化石所在的岩层被抬升到地表附近或暴露在地表,这些地质活动会有助于化石的发现。

相比之下,小猫小狗等小动物的骨头在死后并没有经历这样的保护和化石化过程。它们通常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空气、水分和微生物的侵蚀。在缺乏保护的情况下,这些骨头会迅速被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土壤中的养分,因此无法长时间保存。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化石的奥秘。如果你对科学有更多的疑问和兴趣,不妨继续探索和学习,科学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惊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