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低空经济“飞起来”和“保安全”的关系

内容摘要    ◎李 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2025年预

    ◎李 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2025年预计将达8500亿元,年均增速超30%。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无人机“黑飞”致航班延误、物流无人机失控坠入居民区等事件暴露出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推动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飞起来”和“保安全”的关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统领,构建技术突破、管理革新、制度重构、人才筑基的系统性安全体系。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链纵深拓展。低空经济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实现纵深拓展。从技术维度看,产业链自主化进程加速,固态电池、碳纤维材料等底层技术突破促使无人机续航、载荷等核心指标有了较大提升。例如,宁德时代固态电池实现500Wh/kg能量密度,支撑工业级无人机续航突破8小时。从场景应用看,无人机在物流运输、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应用,让低空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顺丰建成覆盖90%县域的“低空物流网”,山区急救物资配送时效缩短83%;美团第四代无人机在深圳CBD实现楼宇自主避障,日均配送3000单。

    二是差异化布局形成“雁阵模式”。低空经济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制度创新策源地、长三角为技术转化中枢、成渝地区为场景应用高地的协同发展格局。粤港澳以空域治理引领全球,深圳开通首条跨城医疗运输航线,广州建成日均8万架次起降平台网络;长三角依托上海张江千亿级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常州碳纤维制造、芜湖10万架物流无人机产能,形成垂直产业链;成渝聚焦极端场景,四川实现4500米高原无人机常态化飞行,重庆落地首个城市空交监管沙盒。三大区域基于资源禀赋差异实施错位发展,依托政策链、技术链、场景链的跨域耦合,构建起全球空天产业创新矩阵。

    三是政策创新激活低空潜能。低空经济政策形成贯通顶层设计、地方改革试点与国际规则对接的协同创新体系。国家层面,颁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确立120米空域分级制度,创新“认证+抽检”模式,缩短适航周期50%,系统性释放空域资源。地方层面,形成差异化改革样本,安徽建立企业“自划空域”管理模式,湖南打造“低空政务通”平台实现审批材料精简82%。国际规则对接取得标志性突破,中国主导制定的无人机适航标准被国际民航组织采纳实施,大疆农业无人机通过11国认证体系并占据全球出口市场73%份额,实现从技术输出向规则输出的战略转型。

    跨越式发展暴露四大问题

    在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2022年低空领域安全事故中,机械故障占比52%,操作失误占25%,空域冲突占13%。更严峻的是,现有监管手段对“低空、慢速、小型”目标的识别率不足40%,部分城市密集区的监控盲区高达60%。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技术自主性之困。一方面,芯片与核心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无人机飞控系统所需的28纳米以下高精度导航芯片90%依赖进口,低空雷达的射频组件、惯导模块等关键部件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产产品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不足,导致飞行器在强电磁干扰或极端天气下的失控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监测技术存在短板。现有空管雷达主要覆盖3000米以上空域,对1000米以下低空的探测精度不足。城市楼群遮挡导致卫星导航信号失效率达15%,而5G-A、量子通信等新技术的场景适配尚处试验阶段。

    二是空域管理之难。我国低空空域长期实行“静态划设、逐级审批”模式,与动态化、高频次的飞行需求严重脱节。军航、民航、通航三方协调机制尚未贯通,部分区域因审批流程过长导致“合法飞行难、非法飞行管不住”。例如,某农业无人机企业因空域申请周期超过作业窗口期,被迫冒险“黑飞”,酿成安全事故。

    三是法规标准之缺。今年2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虽然在空域划分中对低空经济有所考虑,但涉及的范围较窄,多为原则性规定,尚缺乏对低空飞行的责任认定、保险机制等细则,无人机适航认证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此外,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衍生问题也缺乏专门立法。

    四是专业人才之少。我国低空经济人才供需失衡已成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3年低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达68万,其中适航认证工程师、空域规划师等岗位缺口比例超55%。产教融合脱节,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仅28所高校开设无人机相关专业,年培养规模不足3万人。高端人才匮乏,全球低空经济领域顶尖研发人员中,我国占比不足15%,AI飞控算法工程师等岗位年薪突破百万仍“一将难求”。

    绝非“堵”与“放”的简单博弈

    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绝非“堵”与“放”的简单博弈,而是需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设计、人才培育协同的系统工程。唯有以底线思维筑牢技术根基,以开放思维创新管理模式,方能护航我国低空经济行稳致远。

    第一,强化技术创新,以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卡脖子”技术。整合优质资源,聚焦高精度导航芯片、抗干扰通信模块、智能避障算法等“卡脖子”领域进行攻关。参考“北斗”模式,推动产学研用联合体建设,缩短技术转化周期。建设低空数字底座,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试点区域部署“卫星+5G+雷达”融合监测网,开发低空交通管理云平台,实现飞行计划自动审批、风险实时预警。

    第二,强化管理创新,以“空域分层”释放低空活力。推行空域动态化改革,将真高300米以下空域划设为“灵活使用区”,实行“备案即飞”,同步在300—1000米空域按用途划分物流、应急、文旅等通道,建立分级响应机制。此外,还可借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空域动态管理经验,建设国家低空运行监控中心,通过打通军民航雷达数据接口和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全国空域资源智能调配。

    第三,强化制度保障,以“标准+保险”筑牢安全防线。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低空飞行管理条例,明确制造商、运营商、用户三方责任。推动无人机适航认证、数据加密等标准与国际互认,降低企业出海成本。创新风险管理工具,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低空飞行综合险”,将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第三方责任等纳入承保范围。

    第四,强化人才培育,以学科交叉支撑长远发展。支持高校设立“低空技术与安全”交叉学科,培养“通航空管+人工智能+法律”的复合型人才。支持企业联合职业院校共建无人机实训基地或运维基地,填补低空领域专业人才缺口。

    (作者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190014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