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鸣 李 智 本报记者 张 强
迷彩作战靴裹着的雪粒尚未消融,教案上已落满荧光笔的批注。
不久前,全国三八红旗手、武警工程大学副教授宋晓鸥刚从一线部队调研归来,便一刻不停地重新编写教案,“此次调研我们与基层战士一起瞄准高海拔地区信号衰减问题,进一步优化升级了通信装备,提升了复杂地理环境下的通信导航信号覆盖范围……”宋晓鸥说。
当这项“接地气、冒热气”的调研成果被搬进课堂时,学员们欣喜异常:“宋老师的课堂里能嗅到战场硝烟!”
紧跟时代发展、紧贴部队需求、紧盯科技前沿,这是宋晓鸥给自己定下的规矩。在她看来,军事通信导航的教学与研究离不开战场实践。
去年,宋晓鸥带领她的学生团队建立起了一个涵盖32大类、共计128项作战痛点的庞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他们研发出了能够适应极限地理环境的跨无线电卫星多网协同系统。今年春节,这项成果在川西高原武警某部进行了实战化测试,成功保障了新型无人机侦察系统的连续作业。
宋晓鸥在课堂上分享了这个案例后,学员张馨元说:“宋老师的课上总是有很多新鲜的案例,让我们开阔眼界。”
宋晓鸥认为:“军队院校的教学必须与未来高科技战场对接,应构建起以实战化为导向、以案例化为支撑、以提高学员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去年,张馨元参加了某科技比赛,宋晓鸥是她所在团队的指导老师。在长达几个月的备赛期中,宋晓鸥创新采用“问题链+情景模拟”指导模式,帮助张馨元所在团队规划了阶梯式攻关方案。张馨元感慨道,这种实践启发式的教学指导让他们获益匪浅,最终他们在比赛中取得了佳绩。
这些年,宋晓鸥累计为武警部队培养信通专业技术骨干人才2000余名,学员遍布各个任务部(分)队。
宋晓鸥的“战场”不仅在三尺讲台,还在科研一线。
还记得10年前,宋晓鸥带着新研发的装备走进某特战分队演训场,满心期待能得到战士们的认可。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
“教员,这款装备您亲自用过吗?您敢带着它在无人区待三天三夜吗……”战士们的“灵魂拷问”让宋晓鸥哑口无言。这次经历让宋晓鸥深刻意识到,搞科研、保打赢决不能埋首“故纸堆”,想当然地“闭门造车”,而是必须深入一线,真正了解部队需求和战场环境。
从那以后,她带领团队上高原、下海岛、闯雄关、战戈壁,坚持在最极端的复杂条件下进行装备性能试验测试,并邀请战士结合实际任务需求进行装备实用性检验,倾听他们的反馈和建议。
某次调研,宋晓鸥与当地一线官兵进行座谈。交谈中,她发现通信导航设备在高海拔低温、缺氧、障碍物多的环境下,经常出现失灵状况,严重影响该部队遂行任务能力。回到学校后,她带领团队瞄准调研发现的卡点、堵点和难点,设计出全新的通信导航设备。设备试点应用后,战士们称赞:“轻便实用,再也不用担心失联了!”
如今,该项目已经成功申报军队级重大专项,并被列入武警部队某型号装备研制计划,为实战化通信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能满足战场需求的一切科研成果只能是‘花架子’。”宋晓鸥说。近年来,她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参与国家、军队级科研项目12项,其中3项成果成功转化应用,为武警部队履行多样化使命任务提供了重要支撑。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