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波尔多的葡萄酒窖里,一瓶瓶标记了“AOC”原产区认证的葡萄酒代表着法国葡萄酒品质的最高保障,其售价往往超过普通葡萄酒数倍。2020年欧盟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欧盟受地理标志保护的产品销售价平均约是未认证同类产品的两倍。在中国,西湖龙井因“狮峰山云雾”的天然背书,具有色翠、形美、香郁、味醇的特点,再加上坚持传统制茶技艺等举措,价格超过普通绿茶。
地理标志的品牌溢价,本质上是消费者对唯一、稀缺与产地信任的货币化投射。但溢价也有溢价的烦恼:高价高质的地理标志产品,可能会抑制大众消费需求,促使消费者转向平价品牌,甚至还给山寨产品可乘之机。消费者的“差评”让自家的产品轻易“躺枪”,信任的修复却可能需要司法手段与传播手段并举。而且,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国乡土,会发现地理标志产品还面临独特的市场悖论——它既是承载乡愁的文化图腾,又是维系民生的日常所需。若是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大米、陈醋、水果完全“奢侈品化”,是否会背离“民以食为天”的普惠属性?是否又会在海外产品的冲击中丧失市场竞争力?
破解产品价值定位困惑的“钥匙”,或许藏在文化传承与市场渗透之间的动态平衡中。意大利帕尔玛火腿既有限量版的窖藏火腿拍卖,也有切件分装的平价产品进入超市;中国会宁牛肉的实践同样生动,既推出高端雪花牛肉礼盒,也保留传统风干牛肉作为日常佐餐。这种分层定位暗合“信任经济学”的精髓:高端产品依靠著名品牌构建信任锚点,大众产品依靠稳定品质培育消费惯性。就像武夷岩茶近年探索的分类定价法,将茶叶按海拔、树龄、工艺分为品鉴、伴手礼、口粮茶等不同级别,既保住了文化高度,又守住了民生温度。
地理标志产品能否获得溢价,本质上要靠市场供求机制进行回答,更要靠地理标志从业者们走出“中国实践”。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有了例子,当美国的手机品牌和欧洲的奢侈品箱包在全球化时代制定了“品牌经济”的经典案例时,中国的小米、蜜雪冰城、名创优品和新能源车却走出了品牌和性价比联手打出市场规模的新路,这对地理标志品牌或许有借鉴意义。
站在乡村振兴与品牌升级的交汇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价值应该超越单纯的“奢侈品”或“日用品”之辩。法国勃艮第的酿酒师会说,“我们不是在出售葡萄酒,而是在拍卖风土的故事权”,但这种叙事未必能完全移植到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浸润千年的中国大地。中国的地理标志故事注定要写出更丰富的篇章——既要让世界看见阳澄湖产出的膏黄蟹肥,也要让百姓的餐桌留住扑鼻而来的“五常稻香”。〔中知时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刘阳子〕
(编辑:刘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