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电维修

林忆莲的唱功如何?为什么感觉炫技,没有张惠妹、那英的情感性?

2024-11-08 05:2416

粉丝提问:林忆莲的唱功如何?感觉不是很好听?

答:华语T1(弱),最努力的女歌手,但先天小嗓,有炫技升key习惯,适合小嗓情歌

林忆莲这位老牌女歌手,她在华语歌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先天不足,后天最努力的女歌手。出道被全体市场质疑后,拼命学习声乐,直至踏入声乐唱功T1,从最弱的歌手到最强的HK女歌手,林忆莲坚持了二十年。

在早期林忆莲的第一张专辑十分糟糕,全程抬喉挤卡,音色纤细干涩,被当时的HK媒体称之为“鸡仔嗓”,嘲讽至极。但林忆莲并没有放弃,而是开始进行艰苦的训练和求学,直至登顶HK歌手界,可以吊打其他女歌手。但即使成名天下,林忆莲的身上依旧有着先天能力不足的上限弊端。

从整体唱功上讲,林忆莲属于先天声带闭合机能中等偏弱的小嗓歌手,她不适合演唱有厚重真声、宽广共鸣的音乐风格,比如说那英的《春暖花开》、张惠妹的《我最亲爱的》等歌曲对于林忆莲而已是一个天赋的降维打击,林忆莲的声带先天性无法满足那英和张惠妹的声线真声厚度下的饱满情绪。林忆莲更适合一咏三叹的婉转情歌,对于情绪克制的动人演绎堪称一绝。换句话说,林忆莲的天赋适合弱唱,在强唱爆发的上限有所不足。

从音色上讲,林忆莲三十五年职业生涯之中音色的变化十分巨大,整体是基于小嗓,从单纯的音高音准逻辑朝着共鸣混声体系渐变的过程,经历了:白嗓、上挂、完美明亮度芯体、倒嗓、咽音化的所有过程。在音色思维上,林忆莲的音色辨识度并不具有较高的联觉效果,人们往往是通过歌名来找寻林忆莲,而不是通过歌声音色,原因是因为林忆莲的音色在三十五年之间变化过大,最好听的音色是2005年的《至少还有你》,混声和边缘化大成。

从音域上讲,林忆莲非常强大,可用音域从F3-F5拥有足足两个八度,但是在单音质量上,林忆莲存在一些不同于那英、张惠妹的侧重逻辑:林忆莲更注重音准,对于音色的把控存在很大的意外音。林忆莲三十五年之中唱法换了三次,分别是从真假声转入混声,年龄大了倒嗓退化后又转入了咽音。

但是唯一不变的是,林忆莲对于音准的优先级高于音色。这样让她拥有了非常好的Live状态,对于高音歌曲可以演绎的非常标准,但是也难以拥有瞬间的音色辨识度,往往听众要思考一会,而不是听到张惠妹、那英的声音直接瞬间反射的效果。

同时林忆莲的高音,也缺乏了一些融入情绪的细节处理,因为未来音准牺牲了大量的咬字和共鸣质量、音色美感。对于职业歌手而已觉得林忆莲很好,但是对于大众而已,林忆莲的高音在2016年之后往往有一种聒噪的咽音倾向。《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林忆莲这个问题暴露的比较明显,并没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从腔体上讲,林忆莲最好的状态还是2005年,其次两头辐射变差。当下的林忆莲已经开始走咽音化,因为声带唱不动了,一方面是年龄大了,一方面是机能透支的差不多了,还有一方面是林忆莲首先音色但偏偏又有炫技和升Key的爱好,其中升Key是林忆莲成名的核心所在。但实际上林忆莲的Live舞台Key都太高了,高于D5就脱离了大众审美的美感。

整体而已,林忆莲从一个“鸡仔嗓”出发,努力三十五,不断进步十分令人钦佩,她的唱功声乐水准是华语歌手T1级别的,但是先天不足,无法像那英、张惠妹一般二十多年只修炼一种唱法作为最强的矛,不断强化。林忆莲受限于天赋导致唱法在三十五年内更改次数过多,音色一直在变,这对于顶级歌手并不是一件好事。努力的确是有上限的,人力有尽时。

以下从音色、音域、腔体对林忆莲做具体分析;

1:音色;

林忆莲的音色是整个华语歌坛之中技术流变化较大的歌手,主要是腔体共鸣的运用导致的音色变化。有如下三种:

  • 1:1991-1994年的年轻胸声为主,略带抬喉的小音量真声饱满音色;
  • 2:2001-2007年的完美混声芯体音色,以上挂的强共鸣泛音明亮度芯体和较大的颗粒感著称,生涯最巅峰的音色;
  • 3:2016年的胸声逐渐小嗓,开始朝着咽音化靠拢,咬字朝着摇滚化转移,非流行的自然芯体美感;

整体而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994年刚好是HK流行戴思聪这种声乐美声去教学流行乐的时代,而美声对于胸声的运用较大,如此整个HK歌坛基本上所有歌手都在用胸声作为核心,这里的胸声指的是听感的胸声,发声技术上的处理是低喉位、靠后咬字、下坠延音的完成形式,腔体的共鸣位置更多的是以喉位来控制。比如说张学友、刘德华、黎明等人都是胸声为主。

而在2001年,林忆莲整体发展方向开始因为内地市场的崛起,开始进入内地,而她的国语咬字很大问题,国语的存在让她意识到了歌唱的咬字应该和音准、音色分离,如此混声体系进入了她的视野,完成了林忆莲她自己生涯最巅峰的曲子《至少还有你》的完美音色,放在今天,林忆莲《至少还有你》的音色,是足矣让姚贝娜学习的完美标准流行混声女歌手弱唱教科书。

而在2016年《盖亚》到现在,林忆莲的唱法整体走入了摇滚,为什么一个情歌歌手要走入摇滚?因为林忆莲的音色已经无法具备再演绎情感的能力了,她的胸声、真声、声带闭合开始因为年龄的增长飞速下降,而摇滚的唱法之中, 林忆莲主要使用的是咽音化,而咽音是一个美声护嗓的开嗓工具,具有暖嗓、不倒嗓的共用,同时可以较好的维持音高音域能力。但代价是,咽音不好听,不具备主流流行的商业效果。

那为什么林忆莲拥有混声能力,却还是走上倒嗓这条路,那英、张惠妹也是混声,但还是好好的,毫无倒嗓情况,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林忆莲有炫技和升Key的习惯。什么意思?一个人一生演唱High C的次数是有限的,对于女歌手而已那就是演唱High E、High F的次数是有限的,林忆莲作为凭借升key作为生涯名场面打开市场的人物,她知晓升Key可以获得更好的商业效果,但是忽视了她自己的能力和声带的健康。

这种典型思维就是HK演员的特质,你可以说很敬业,但抱歉不好听就是不好听,专业素养不够就是不够。虽然林忆莲很努力,但是她的声乐学习都是一段一段,HK也没有权威的声乐培训机构和国内音乐学院的教育指导,对于香港歌手而已,他们的唱功多是一种流水线的TVB培训,并不具备国内音乐学院的体系教育,这种教育一年两年我们国内和HK、TW看不出差距,但是十年、二十年,我们国内的声乐水准已经碾压HK、TW了。

2:音域;

林忆莲极限音域:Db3-A6;

林忆莲CD音域:E3-G5;

林忆莲质量音域:F3-E5;一个八度+七度;

整体而言,林忆莲的质量音域是一个八度+七度,但是这里的质量音域和巅峰歌手的单音质量还是有所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音色的美感和泛音的共鸣空间感差异。当下的林忆莲,咽音化和摇滚的节目,个人觉得脱离了大众审美,更像是一个艺术化的实验性定位。

因为摇滚的属性是亲民的调式、音区,而林忆莲的定位是高调式的High F——High D的强咬字,挂在五组上的摇滚旋律是非常煎熬的听感体验,聒噪、噪音化的倾向较重。和摇滚的大众化有点割裂。


整体而已,林忆莲的唱功依旧属于华语顶级序列,但是放在华语T1的级别之中,林忆莲先天性的业余出身和“鸡仔嗓”具有一定的能力欠缺。当我们把时间拉长至二十年、三十年时,护嗓、健康的发声习惯、健康的音区理解、健康的艺术审美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商业裹挟,导致无法歌唱。希望林忆莲未来可以唱功回暖。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